二十年,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惊鸿一瞥,但对江阴农商银行来说,二十年的光阴却足以成为一段荡气回肠的奋斗岁月。
20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100年沧桑巨变,世界见证了中国奋斗的铿锵步伐;扬子江畔,生于斯长于斯的江阴农商银行,也在奋力前行中迎来成立后的第二十个年头。
二十年,作为深耕江阴、服务“三农”小微、辐射长三角的农村金融机构,江阴农商银行下辖103家网点,其中80%网点设在镇、村;先后设立常州、无锡、苏州三家分行,控股5家村镇银行,金融服务遍布江苏、安徽、四川、贵州、海南五个省份,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金融“活水”。
二十年,江阴农商银行始终站在时代潮头,立足本土、拥抱变革、锐意进取,“三农”金融、小微金融、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等业务大放异彩,全行存款总额、贷款总额、净利润、资产总额、所有者权益是成立时的18倍、26倍、267倍、14倍、40倍,不良贷款率从原先的25%下降到目前的1.47%,连续跻身全球银行1000强、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,并成为首家A股上市的农商银行,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史中写下了自己的篇章。
拓路前行,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持续领跑
江阴农商银行的前身,要溯源到70年前。
1951年,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,央行决定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。1953年,江阴县人民银行在长泾区试点,率先在龚世生生产互助组内建立信用互助小组,1954年底,犹如雨后春笋,江阴全县建成153个信用社。1977年6月,江阴县信用合作联社成立,江阴地区首家农村信用社宣告诞生,此为江阴农商银行前身,农村金融服务拉开新篇章。
改革开放后,江阴农信社经历由农业银行代管,再到“行社分家”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。20世纪九十年代,江阴乡镇企业脱颖而出,“苏南模式”响彻全国,在这片热土上,与乡镇企业休戚与共的农信社改革变得势在必行,法人制度变革悄然酝酿。
进入新世纪,江阴农信社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,摸索迈出了全国农信改革第一步:2000年,破除重重障碍,成功完成统一法人体制改革,组织活力得到极大释放;2001年12月3日,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注册,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3家农商行之一。
股份制改革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涅槃重生后的江阴农商银行,开始直面更为激烈、残酷的市场化竞争,在支持“三农”和中小微企业的道路上,实干兴行,守正创新,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第一:
在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系统中,江阴农商银行第一家取得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资格;第一家开办国际业务;第一家开办信用卡业务;成为第一批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成员银行,和第一批新巴塞尔协议联合建设成员。2016年9月,江阴农商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挂牌,成为全国首家登陆A股的农村商业银行……无数个“首创”,记载着江阴农商银行的前行足迹,更激励着全体江银人奋发图强、勇往直前。
服务“三农”,在乡村振兴召唤中发展壮大
江阴农商银行自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打上了“三农”服务烙印,成为其立身之本、从业之基。尤其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,一直以来扎根农村市场的江阴农商银行,也迎来了“三农”金融服务的高光时刻。
创新赋能,助力产业振兴。二十年来,从支持春耕秋收,到重点支持种业企业、保供主体,对接江阴乡村振兴12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,该行主动服务设施农业、绿色农业、智慧农业、观光农业、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发展。二十年来,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始终保持90%左右,截至2021年9月末,种业相关贷款余额超亿元。
绿色赋能,助力生态宜居。紧跟江阴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初步形成“全产业链、全生命周期、全产品服务”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;与江苏省财政厅、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共同设立“环保贷”产品,支持企业开展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修复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环保产业发展等项目,缓解绿色转型中的资金需求。二十年累计投放绿色信贷160亿元,今年的绿色信贷增速达到22.03%。
科技赋能,助力治理有效。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,做好数字化转型与服务乡村振兴的结合文章,打造“三资监管”和“政务金融”两大平台,将江阴全市25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“三资监管”,推动农村集体资金、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在阳光下运行;促成电子营业执照、电子赋强公证、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业务“全流程、免接触”线上办理,将金融专业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。
融合赋能,助力生活富裕。领捐120万元,参与全国县域首个“乡村振兴·共富基金”的设立;开设农村金融服务站、推出“普惠金融流动银行车”,构建“基础金融不出村,综合金融不出镇”的服务体系;推出“整村授信”“市民贷”纯信用贷款,完成215个行政村19万户家庭线下预授信,预授信金额近200亿元;把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打造成为“亲民工程”和“富民工程”。
精耕细作结出累累硕果。二十年发展,江阴农商银行成为江阴地区网点最多、规模最大、服务客户最多的银行,存贷款市场份额、纯农业贷款份额、中小微企业贷款户数,以及借记卡发卡量等均位居江阴地区第一。
扶小助微,在普惠金融实践中彰显责任担当
二十年来,江阴农商银行积极搭建银政、银保、银担、银园金融合作生态体系,普惠生态圈不断完善,普惠金融产品不断升级,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级得到提升。
搭建全方位普惠产品体系。成为江阴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唯一合作银行,推出“无忧贷”、“长享贷”、“信友贷”、“生意贷”等产品,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、转贷难、担保难融资“三难”;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民营小微企业发展,推出“物联网动产贷”“链融贷”特色产品,针对个体工商户需求,研发银贷通、抵贷通等卡类信贷产品,降低融资成本,10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从2019年的26.2%、2020年31.0%,提升至2021年10月末的36.1%。
构建广覆盖普惠服务网络。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,积极拥抱创新,以前沿科技赋能各类业务。打造“互联网+金融+场景”模式,构筑了包括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、微信银行在内的全天候服务渠道,搭建了积分商城等开放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,各渠道获客能力持续增强。与此同时,在江阴及7家异地支行建立“7+1+4”普惠特色支行,聚焦目标客群、配套特色产品、强化队伍建设,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普惠金融工作机制。至2021年11月,除江阴总部外,已有六家异地机构标微业务破亿,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再上台阶。
多措并举护航小微企业成长。积极争取低息支农再贷款,持续推进减费让利,用好“普惠型贷款延期还本付息”和“普惠型信用贷款”两项政策直达工具,截止2021年9月末,全行普惠型小微企业延期率达86.83%;普惠型信用贷款余额33.76亿元,新增信用贷款占新增普惠贷款比例55.33%。
鲜活的数字、喜人的业绩,凸显江阴农商银行破解难题、破茧重生的发展轨迹,也表明该行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。目前,该行金融服务覆盖辖内70%的上市及后备企业、80%的成长类中型企业,90%的规上企业;服务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1.5万户,获贷户数占比超70%,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超过80%。今年第三季度,全行民营企业贷款增速达20.0%;中长期制造业贷款增速56.8%,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。
党建引领,在谱写时代华章中追寻金融梦想
回顾二十年改革发展历程,江阴农商银行之所以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、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管金融的根本原则,始终突出支农支小的核心定位,始终勇立改革发展的浪尖潮头,始终守住风险防控的基本底线。
2020年,江阴农商银行全面启动“党建共创 金融助企”三年行动,全行42个党支部与全市243个党组织建立政银、银企党建联盟,搭建了市、镇、村党建“三级共建”架构,并通过业务及产品创新,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难、担保难、转贷难等问题,实现了党建引领、共同发展。
前行的道路从不平坦,征程的脚步亦从未驻足。“十四五”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对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江阴农商银行党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服务新发展格局,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,探索一条符合实际、具有农商行特色的绿色金融、科技金融之路,努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地方主力银行,中小微企业和百姓群众信赖伙伴银行、生活银行。
二十年雕刻,砥砺前行。江阴农商银行历经阵痛与探索、蝶变与重生,不念过往、不畏将来,以青春的姿态昂首前行。
二十年立业,筚路蓝缕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江阴农商银行将继续前进,创造下一个更为璀璨的二十年。